►肉毒桿菌毒素在眼科的應用◄
肉毒桿菌毒素是近年來十分熱門的除皺療法,許多名流和演藝人員紛紛以注射肉毒桿菌素來保持光滑的皮膚;事實上,這種在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曾被用來做為生化武器的毒素,最早應用於治療疾病,是用來治療斜視,後來更進一步發展於眼球震顫、眼肌痙攣症、半邊顏面痙攣症,說起來,這種藥物臨床應用初期主要是用在眼科疾病上。
肉毒桿菌素原來是一種由肉毒桿菌所產生的神經毒素,過期或消毒不完全的罐頭食品中肉毒桿菌容易繁殖,並且產生毒素,人們食用後可能造成複視、眼瞼下垂、瞳孔放大、吞嚥困難、嘔吐、腹痛、肌肉無力等中毒現象,嚴重者甚至呼吸困難而死亡,這是因為肉毒桿菌毒素與人體運動神經末梢的受體結合,抑制神經分泌物質乙醯膽鹼的釋放,阻斷神經傳導,因而引起痙攣麻痺。
肉毒桿菌毒素的研究起源自一九二○年代,二次大戰期間,這些細菌學方面的研究被用來做為生化武器;一九六○年代末期,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著名的眼神經專家Alan
B. Scott醫師在動物身上以注射肉毒桿菌毒素治療斜視,一九七七年展開人體試驗;其後十年,又陸續在眼球震顫、眼瞼痙攣症、半邊顏面痙攣症、斜頸症等治療上展現成果;一九八九年,肉毒桿菌毒素A型通過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核准,正式應用於臨床治療。
從前是致命的神經毒藥,如今肉毒桿菌毒素被廣泛應用於神經科、復健科、皮膚科及整形外科,眼科的應用是以肉毒桿菌來治療眼部的神經肌肉病變,包括斜視、眼瞼痙攣、眼球震顫、眼突等。
斜視可分為內斜視、外斜視和上下斜視等類型,其病因包括先天性中樞神經系統支配不當、外傷、出血、腫瘤等器質性病變,以及糖尿病或高血壓引起腦神經麻痺而出現的斜視等。一般來說,手術矯正仍是相當高比例的斜視最終治療方法,但對於斜視幼兒內斜視,以及頭部外傷、糖尿病或高血壓所導致的斜視,注射肉毒桿菌素也是另一種選擇。
先天性的內斜視若未及早矯正,常伴隨嚴重的弱視,如果在兩、三歲時注射肉毒桿菌,約三分之一的幼兒斜視會自然痊癒,即使不能痊癒,也可達到暫時性的兩眼併用,避免弱視,等幼兒長大一些再來評估是否需要開刀治療。以肉毒桿菌注射取代傳統手術治療先天性內斜視,醫學界已提出不少成果報告,平均每一名先天性內斜視幼兒須注射注射肉毒桿菌毒素三次,才能達到矯正目標,不過,小朋友注射肉毒桿菌毒素須在全身麻醉下進行,這使得部分家長不願接受這種療法。
頭部外傷或糖尿病、高血壓導致腦神經麻痺所造成的斜視現象,大部分在三到六個月內會恢復,並不需要開刀,但在這段期間內,患者除了「鬥雞眼」的不雅觀外,還會有複視症狀,生活及工作上十分不便;注射肉毒桿菌毒素能使暫時拮抗肌肉的麻痺,消除複視症狀,等三至六個月藥效消失時,通常疾病也將要痊癒了。
至於眼皮不聽使喚地垂下來,使得眼睛不由自主緊閉,無法張開的「眼瞼痙攣」,是因為控制眼皮閉合的眼輪匝肌不正常收縮所致,嚴重時視線會被遮蔽,視力受影響。目前治療眼瞼痙攣的第一選擇就是在眼眶周圍局部注射肉毒桿菌毒素,這種治療方法在經過十年的臨床應用後,療效已被肯定,一次治療效果大約可以持續三個月。
眼科臨床應用肉毒桿菌毒素的已見到豐碩的成果果,但它也可能造成一些副作用,如治療原發性眼瞼痙攣可能造成眼瞼下垂與複視,在其他眼科疾病的治療上也發現少數病人出現乾眼症、眼瞼下垂、暈眩、眼白充血、複視等短暫性的副作用,但這些副作用通常在二至三周內就消失,且比起手術引起的併發症,這些副作用相對安全得多。 (作者張朝凱為台北博仁醫院眼科主任、國立台北護理學院助理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