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醫療集團 / 諾貝爾圖書館

台灣出版序 /

筆者在1989年從台灣高雄醫學院醫學系畢業之後,因為興趣的關係,選擇眼科為終身的志業,在完成了眼科住院醫師的訓練及主治醫師及主任醫師的資歷後,於1995年前往美國哈佛大學進修公共衛生碩士,1996年碩士畢業後,因緣際會認識了哈佛大學醫學院眼科雷射屈光主任教授(Dr. Dimitri Azar),並徵得他的同意申請到哈佛大學眼科附設醫院(Massachusetts EYE and EAR Infirmary) 擔任眼科雷射研究員,從此奠定了在眼科雷射專業領域的基礎。在美國合計一年半的光陰中,除了學識和技術的增長,對於西方語言及文化的了解也大有斬穫。1997年秋季回到台灣,先後在台北醫學院、台北護理學院、國立空中大學、台北博仁醫院、宏恩醫院、實和診所、長虹診所擔任醫管教師及臨床醫師,2001年冬季,筆者與幾位同儕在台北市創立了諾貝爾眼科機構,以雷射屈光手術為主要的經營醫療項目,至今已服務超過20000例以上的個案,希望在未來行醫的路上,能夠不斷累積經驗與有興趣的同儕及民眾分享。

這幾年來,筆者為了增進技術的提升及學術的交流,經常出席眼科雷射屈光手術相關的國際會議,尤其是中國大陸的學術會議,更讓筆者充滿著熱情與好奇,筆者有幸經常受邀赴中國大陸各地演講,不但對中國的文化薈萃、地大物博感到驚嘆與讚詠,對於中國眼科醫師的學養與技術,內心更是充滿肯定與佩服。筆者認識本書的作者陸文秀醫師是在2001年參觀北京同仁醫院眼科時,當時陸文秀醫師擔任眼科雷射部的主任,由於陸主任所寫的這本教科書,內容充實、結構完整,故於2002年在台北舉行的國際華人眼科會議中,與陸主任及出版商達成協議,利用兩年的時間,共同修正本書部份內容,並翻譯成繁體字版,於2004年底在台灣發行,如今書已付梓,內心充滿了喜悅與驕傲。

全書共分五章,第一章為相關眼科基礎知識:概括了相關的眼解剖、組織、生理生化、角膜傷口癒合病理,相關眼屈光學基礎知識及相關視光學理論;第二章為準分子雷射的工作原理:介紹了準分子雷射產生的機理、生物學特性,雷射治療屈光不正的原理,準分子雷射治療儀的基本結構及工作狀態的評估與測試等;第三章為準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手術相關的檢查項目及評估篩選:介紹了雷射屈光性角膜手術的基本檢查及特殊檢查項目、手術的適應症與禁忌症、手術病人的篩選與術前談話等內容;第四章為準分子雷射屈光性角膜切削技術:介紹了PRK及PTK的手術過程與手術技巧、術後處理與隨訪、手術的主要併發症等;第五章為準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鑲技術:介紹了LASIK的發展史、微角膜切開刀的種類及其維護、手術的常規操作、術後處理、手術併發症及處理、再次手術問題等。書後附準分子雷射屈光性角膜手術病歷,以及眼科準分子雷射治療儀醫師考試大綱。

本書雖然內容精采豐富,但是很遺憾的欠缺了屈光手術歷史發展的陳述以及前導波屈光手術新知的介紹,所以筆者簡單的用幾段文字來補充說明,2005年秋季版的發行時,將會有幾個章節針對這兩個部分,加以陳述,敬請期待!

在屈光手術歷史的陳述部份如下:

最早的屈光手術是所謂的鑽石刀切開術(Radial Keratotomy,簡稱RK)這一型手術是在二十多年前,由蘇聯的眼科醫師開始大量的臨床運用,之後在美國及全世界廣為流行。由於所運用之手術器械及設備較為簡單-主要以鑽石刀來切割角膜,再加上效果不錯,安全性也相當高,是以接受度不錯,據估計美國1990年前每年約有25萬例接受此項手術。其對象主要是以低度數近視之矯正為主,高度數近視之矯正效果較差。

在1964年後經過一、二十年的演進,這一類統稱為層狀角膜手術由「手動式」再改良成「全自動式」,最後更結合了準分子雷射的精確性,而成為現代近視手術的主流-「雷射原位層狀角膜重塑術」(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簡稱LASIK),其原理主要是運用高精確度的「準分子雷射」來改變角膜的弧度。這類手術可追溯至15年前,美國醫師卓克爾(Trokel)等人運用IBM公司發明用以切割晶片的「準分子雷射」於眼角膜上,開啟了近代雷射近視手術之先河。

準分子雷射屈光矯正手術,於1994年首度引進台灣,經過台大、榮總兩大醫學中心人體臨床實驗評估,通過衛生署有關安全效果的嚴格條件,於1996年正式使用於區域醫院以上之相關院所,由於成效顯著且安全性高,遂於1999年全面開放給所有眼科醫師執行。

至於在前導波屈光手術新知的部份如下:

雷射屈光手術至從1997年在美國FDA通過準分子雷射角膜層狀切除弧度重塑術(LASIK)的技術後,美國年約有一百萬人接受這項手術,台灣在1999年衛生署同意開放地區醫院及基層眼科對屈光不正(近視、遠視、散光)的病人實施矯正,每年約五萬人接受這項手術,雖然百分之八十五的病人對手術結果堪稱滿意,然而大多數的患者多多少少都會抱怨術後有眩光、光暈、重影、夜視力下降的問題,前導波技術配合雷射手術的技術,自從2002年同樣由美國FDA通過後,至今有三年的歷史,漸漸改善了傳統雷射手術所造成的視覺品質的問題,而其中的關鍵就是用前導波改善了高低像差對屈光的影響。

所謂像差即是物體的光線成像於視網膜上需經過眼內不同組織的折射,所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像差異度或清晰度。人類的視覺像差分為八級,其中角膜所造成的低階像差約佔了85%(第一級至第二級),眼球後端水晶體、玻璃體、視網膜尚有15%的高階像差(第三級至第八級)。傳統的雷射近視只能處理角膜85%的像差(如近視和散光),因此術後的視力品質通常只能達到0.8至1.2。若能在術前用前導波系統來診斷出眼球後端15%的高階像差,並將其數據輸入準分子雷射系統同步治療,理論上即可大大提昇術後的視覺品質,由原來的1.0達到1.5或甚至更高。總而言之,用前導波做為雷射術前檢查的工具,來配合最新準分子雷射儀一起解決近視族高、低像差的困擾,將會使雷射術後滿意度大幅提升。至於前導波雷射適用對象有哪些呢?

第一、 需追求高視力品質的人,如:飛行員、神射手及畫家等。因透過前導波雷射,可提昇影像的清晰度及色彩的明亮度,達到更加的視力品質。

第二、 夜間瞳孔直徑大於7mm的人,因為前導波雷設可改善傳統雷射術後容易產生的夜間光暈及眩光現象。

第三、 散光度數高於150度以上的人,因透過前導波雷設可提高散光軸度的準確性,提高矯正之效果。

第四、 近視度數1200度以下的人。

第五、 最佳矯正視力低於1.0以下的人,因透過前導波雷射,可矯正因插片所無法矯正的高階像差,其樹後的裸視品質超越其術前配鏡之視力。

結語:

本書之所以能夠如期定稿發行,完全歸功於中國北京同仁醫院前眼科屈光主任醫師陸文秀主編和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的全力配合,以及台灣宏欣文化事業有限公司的鼎力相助,同時筆者也對於這幾年來在往返兩岸之間做學術交流的過程中,所有照顧過我的好友,不管是在中國還是台灣,由於他們的共同協助,本書才得以順利付梓,筆者在此致上由衷的敬意與感謝。

張朝凱 於台灣台北諾貝爾眼科機構

2004年11月15日

COPYRIGHT © 2007 諾貝爾醫療集團. ALL RIGHTS RESERVED. MAIL TO WEBMAS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