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這個世界少了她,日月星辰將黯然失色;如果這個世界少了她,繽紛美景形同不存在;如果這個世界少了她,俊男美女不再吸引目光;如果這個世界少了她
沒錯,如果這個世界少了她,也許你還能繼續行住坐臥,但你將經驗不到色感的層次、明暗的光覺及形體的投射。你失去的不僅是生理的知覺,更是人類最纖細的情感流動!
人生沒有意外,看到什麼或是感覺到什麼,往往是大腦與眼睛緊密活動的結果。
例如當人們回憶一件事時,眼睛會很自然的往上看或是往下看,這個動作不僅是進入記憶檔案的連結,事實上,還有疏導情緒、清洗心識灰塵的妙用。
是誰開始了這些感官之旅?是誰啟動了這些心靈體驗?
答案是 ── 眼睛!
破解視覺運作密碼
對生來即擁有正常視力的人而言,視覺決定大部分人對世界的認知及對人、事、物的喜好,長久以來,眼睛始終被視為是蘊含人類精髓的知覺系統,這同時也肯定了眼睛在人類生命經驗構成中的重要地位。
但是,在視力正常時,人們對眼睛的存在幾乎是渾然不覺,必須等到視力出現障礙或是有眼疾時,因學習、工作、休閒與安全上的諸多不便與危險,才驚覺人應有的基本權利已被剝奪了。
宇宙萬物都具有「向陽」的本質,總是會追尋光的腳步、依循光的方向前進。眼睛之所以能看到光、看見物體,有其一套繁複而精密的知覺運作過程。
視覺的形成首先是外來光線或是影像撞擊到感覺器官的特殊接受器,也就是經過眼角膜、瞳孔、水晶體、玻璃體等透明構造體到達視網膜組織。
視網膜是眼球裡面最內層的神經膜層,作用就像是照相機的底片,能感受光線並產生影像。經由視網膜的神經纖維,再沿著視神經、視交叉、視放射進入人類的大腦枕葉。
大腦枕葉的視皮質因可辨識由眼球傳入的訊息,人們因此可以看到光影與物體影像,並清楚辨識出物體的顏色。
因此也可以這麼說,人類並不是靠眼睛看世界,而是靠大腦看世界。道理就在,視力的形成是在大腦完成「看」的印象,再透過視網膜提供光線及物體影像傳輸,進而才產生視覺反應。
眼睛如同人際關係網絡一樣,結構錯綜複雜、盤根錯節,卻又遵循著一套無比精密的程式運作著,只要功能健全,能帶你看盡千山萬水、盡攬天下美景。
從醫學角度看眼睛組織,包含有眼瞼、眼窩、眼球、淚器與眼肌五大部分,各司其職,又互為作用,綿密交織出「看」的功能。
眼瞼
眼瞼分為上眼瞼、下眼瞼,主要由最外層的皮膚和裡面的眼輪肌、眼瞼板、結膜組成。
上下眼瞼之間的裂縫稱為「眼裂」,眼裂的長短決定眼球外觀的大小。上下眼瞼交界處稱為「眼貲」,外側稱為「外貲」,內側稱為「內貲」。東方人的內貲常有皮膚皺褶現象,稱為「內貲贅皮」,若皺褶太多,會遮蓋鼻側的鞏膜,讓人誤以為患有「內斜視」。
眼瞼邊緣的睫毛有防止汗液或是異物進入眼睛的保護功能。
眼瞼除能遮蓋眼睛、阻擋過多光線及防止異物進入眼睛之外,主動開啟及閉合的機制能均勻分布淚水,以保持眼角膜的溼潤。
眼窩
眼窩呈漏斗型,由七塊骨頭構成,是容納眼球的骨腔。眼窩內有豐富的脂肪組織,目的是做為支架和緩衝外力,以減輕眼球振動和保護眼球。
眼窩內除了眼球及脂肪外,還有眼肌、神經、血管及淚腺。眼窩周邊有鼻竇,內含空氣,與鼻腔有孔道相連。
淚器
淚器可分淚液分泌系統及淚液排流系統。
淚水由淚腺及副淚腺分泌,分布於眼球表面,再匯流進入排流系統。運作過程是先經眼瞼鼻側的「淚點」進入「淚小管」、「淚囊」,再經鼻淚管流入鼻腔。
眼淚水穩定的流動可使眼球保持濕潤,也具有殺菌及中和弱酸、弱鹼的功能。淚水太多,固然也是一種困擾;但淚水若太少,則會引起乾眼症,造成眼角膜受損。
眼肌
每隻眼球由六條外眼肌支撐固定在眼窩中。這些肌肉的彼此配合,可使眼球自由且和諧的往任何方向轉動。兩眼運動時,眼肌會互相協調。
支配眼肌的腦神經有第三、第四、第六對腦神經。神經麻痺或眼肌本身的病變,會造成斜視的發生。
眼球
眼球是個略圓偏橢圓形的構造,前後直徑約二十二至二十三毫米,是眼部最重要的部分,包含許多重要組織(詳細敘述見第14頁透視眼球)。
眼球的構造十分精密且脆弱,是人類身上最複雜的器官之一,構造與攝影機很相似:鞏膜有如攝影機的外殼,眼角膜有如攝影機鏡頭前的透明蓋子,虹彩和瞳孔有如攝影機的光圈,水晶體有如攝影機的鏡頭,視網膜則有如攝影機的底片。
人體與科技竟是如此相似,不免讓人感到納悶,究竟是眼睛模仿相機?還是相機模仿眼睛?某知名手機的廣告標語說:「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所言似乎頗有幾分道理!
角膜
是眼球前方的透明組織。無色透明有點略凸,對疼痛的感覺非常敏銳,能把光線折射送進瞳孔。透過角膜可見虹膜的色澤(內含色素層),也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黑眼珠(參見第16頁)。
前房
水晶體前面介於角膜和虹膜之間的空間稱為「前房」,前房內充滿水樣低蛋白的液體,稱為「房水」(參見第16頁)。
虹膜
含有大量的色素細胞及肌肉。虹膜中心有一圓形開口,稱為「瞳孔」。虹膜會依據傳入眼中光線的強弱而收縮,並改變瞳孔的大小,以調節光量,控制進入眼內的光線(參見第16頁)。
睫狀體
位於虹膜與脈絡膜之間。睫狀體可分泌水樣液,又稱為「房水」。房水可營養角膜,並維持眼球內的壓力。睫狀肌可以調節水晶體的形狀及厚度,以取得適當的焦距(參見第16頁)。
後房
水晶體、睫狀體及虹膜圍成的空間稱為「後房」。房水由睫狀體分泌出來後,由「後房」經「瞳孔」流到「前房」(參見第16頁)。
水晶體
位於瞳孔後面的扁平橢圓形透明組織。其外包以細緻的囊,可防止房水進入。水晶體周圍有彈性組織,稱為「懸韌帶」,懸韌帶可以固定水晶體,懸韌帶的鬆緊並可改變水晶體的形狀及厚薄,以調節屈光,使進入眼睛的光線聚焦於視網膜上(參見第16頁)。
玻璃體
是在水晶體與視網膜之間的半流動、透明膠狀物質,填充眼球的後腔,占據眼球腔五分之四的空間,並維持眼球的形狀。玻璃體可讓光線透過並到達視網膜。
年輕人的玻璃體較為「固態」,老年人或某些眼疾患者其玻璃體較為「液化」。若因外傷或手術導致玻璃體流失,則無法再生(參見第16頁)。
視網膜
眼球壁最內層,滿布感光細胞及神經纖維。視網膜的中心區域稱為「黃斑部」,是視覺最為敏銳的區域。黃斑部含有大量的錐狀細胞;黃斑部以外的區域含有桿狀細胞。錐狀細胞與中心視力、色覺和形狀感覺功能有關;桿狀細胞則與暗視覺及周邊視力有關,在夜晚瞳孔放大時功能較佳。視神經穿出視網膜的地方稱「視神經圓盤」,由於無感光細胞的存在,沒有視覺作用,在測試單眼視野時會出現盲點(參見第17、18頁)。
脈絡膜
是眼球壁中層的組織,主要由色素及血管組成,可供應眼球養分並運送廢物。脈絡膜、虹膜、睫狀體三者合稱為「葡萄膜」(參見第17、18頁)。
鞏膜
呈白色,即一般俗稱的眼白,為眼球壁最外一層,堅韌而不透明。鞏膜可保護眼球,並維持眼球形狀和保持內部的壓力(參見第17、18頁)。
視神經
收集視網膜神經纖維,集合成視神經,再將影像傳到大腦(參見第17、18頁)。
當胎兒還在母親肚子裡時,眼睛與腦是最先發展出來的器官,往後伴隨著年齡的成長,視覺狀況也有不一樣的發展,角膜約在兩歲時完成發育,水晶體則在五到六歲時發育完成,直到約十二歲左右,整個眼球的大小才固定成形,視力的發展也才趨於穩定。
之後緊跟著的學齡期、青少年期的就學與課業壓力,再加上電視與電腦的侵襲,此時期眼睛不僅承受極大的壓力,也開始了任重道遠的責任,除了日以繼夜承接來自外界的資訊,更牽引人們走過漫漫青年期、壯年期與老年期。
人類眼睛所表現出來的視覺能力,是所有生物中最精密的,被人類依賴的程度,也是所有生物中之冠。眼睛,是人類一生的好朋友,也是人類生命中最珍貴的寶藏,沒有了她,人們將處於黑暗之中,永無白晝,無法品嚐自由的滋味。隨時照顧好自己的眼睛,以保持視力的最佳狀況,是人們通往光明的永恆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