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量的文獻中表明,手術中併發症(intraoperative
complications)多與角膜瓣的製作有關,文獻報告指出術中不良角膜瓣的比例為0.7%~6.6%。隨著醫生操作經驗的積累以及微角膜切開刀的不斷改進,手術中併發症尤其是嚴重併發症已變得越來越罕見。理想的角膜瓣應該符合這樣幾個標准:厚度130~160μm;直徑7.0~10.0mm;蒂寬約30弧度;切削面光滑整潔。厚度在90/μm以下的角膜瓣,容易破碎,形成皺折或對位不良;角膜瓣過厚,特別是原來角膜就比較薄,擬矯正屈光度又較高,手術後瓣下角膜保留厚度不足250μm時,容易形成繼發性圓錐角膜或術中角膜即發生穿透。術中如遇角膜瓣製作不良,一般來說,都應該立即重定角膜瓣,至少等3個月後再次手術。下面分別詳細敘述術中可能遇到的併發症。
1.
角膜瓣形成不全(incomplete cap) 見彩圖5-7。
原因:‧微角膜切開刀在行進中遇到阻力而卡刀(如:組織碎屑、睫毛、鹽水結晶、開瞼器瞼皮膚等)
‧眼球突然轉動
‧受術眼特殊解剖形態(如小瞼裂、眼球深陷等)
預防:‧術前充分清洗刀具,尤其是軌道及齒輪的縫隙處
‧刀啟動前檢查軌道上有無異物阻擋
‧對小瞼裂及眼球深陷者,術中將負壓環輕輕提起並高出開瞼器平面,充分暴露眼球
處理:‧如遇卡刀,可試將刀頭後退一點,然後再前進多可完成手術
‧如瓣形成後發現為不完全瓣,則視情況而定
(1)
暴露區超過切削區,手術可繼續進行
(2)
略小於切削區,可考慮將切削區直徑適當縮小,同時用潮的吸血海綿保護蒂部;或用刀將瓣剝離至充分暴露視區
(3)
瓣蒂部位於切削區,則將角膜瓣重定,不要重試切開,以免將角膜瓣折斷,1~3個月後待傷口完全癒合再手術
2.
形成遊離角膜瓣(free cap)
原因:‧未安裝刀止器
‧角膜K值偏小(如小於40D)
‧錯誤地選擇了較厚的負壓吸引環
‧角膜硬度高者
預防:‧對角膜曲率小者,術前可選用較薄的負壓吸引環;
‧術中見蒂已形成即主動停刀
‧術前做標記線,以利於遊離瓣重定
處理:‧保存好角膜片勿乾燥及水腫,裝入滴有平衡液器皿中
‧如角膜瓣直徑超過雷射切削區直徑,手術可繼續進行,雷射切削後,按術前所做的標記線細心將角膜瓣重定(注意區分上皮面與基質面,勿倒置),重定後要等待幾分鐘,待角膜瓣貼複牢固後,再除去開瞼器
‧如角膜瓣直徑小於切削區,則不進行雷射治療,直接將角膜瓣重定,待傷口癒合後再次手術。
3.
角膜瓣位置偏離(decentral flap)
原因:‧角膜或/和鞏膜形態不規則
‧眼肌力量不均衡
‧術中眼球轉動
預防:‧負壓吸引牢固後再次觀察角膜的位置,如有偏離,重新吸引
處理:‧如偏離不明顯,則不影響手術效果
‧或適當縮小切削區直徑
‧如偏離明顯,影響到手術切削區,應終止手術,將角膜瓣重定,待傷口癒合後再手術
4.
角膜瓣過薄(thin flap) 見彩圖5-8。
即:瓣厚<100μm,可表現為薄瓣、不規則瓣或瓣穿孔,掀開角膜瓣有困難;理想的角膜瓣厚度為130~180μm;過薄難於重定,易出現細皺褶,重者術後易出現混濁。
原因:‧吸引環負壓不足(安裝不良、堵塞)
‧術中失去負壓(術中擠眼、眼球轉動)
‧瞼裂過小,負壓吸引環未與眼球緊密接觸。
‧假性負壓吸引(負壓表已達26cmHg,但眼內壓小於65mmHg)
‧刀片不銳利
‧用可調式氣動刀可為調節不當所致
預防:‧放置刀頭前,驗證眼內壓
‧術中如懷疑有眼球轉動或聽到有嘶嘶響聲,應停止手術,重新吸引,再測試一次眼壓
‧刀片強調一次性使用
處理:‧將瓣重定,3個月後再手術;
(1)如傷口情況良好,可再次行LASIK術,
(2)如瓣小、薄且不規則,可行經上皮切削的PRK效果會更好
5.
角膜切穿(perforated cornea)
為嚴重併發症,此時眼內壓>65mmHg,故可導致眼內容脫出。
原因:‧未上好厚度板
‧在早期使用可調式微角膜切開刀時,控制切削厚度的刀頭腳板調整或安裝有
預防:‧切瓣前常規檢查厚度板安裝情況
‧注意常規用測微計來測量刀刃與腳板間縫隙的距離處理:.終止手術,縫合角膜,如伴有其他損傷,則進行必要的相應處理
6.
“洗衣板”現象(washboard)
部分可導致層間上皮內生,甚至發生瓣溶解及晚期瘢痕形成。
原因:‧微角膜刀運行速度不均勻,遇到輕微的不均勻阻力,出現間歇、停頓現象
‧刀片不銳利
‧如僅有上皮層,多伴有負壓不足
預防:‧盡量使角膜刀勻速運行
處理:‧如瓣厚正常,可繼續手術,細心重定
‧如瓣過薄,終止手術,待傷口癒合後再手術
7.
角膜上皮脫落(epithelial defects)
原因:‧點用過多的表麻劑,上皮水腫
‧機械性劃傷
預防:‧避免過多使用表麻劑
‧操作要輕柔
處理:‧如遇上皮脫落,層間應充分沖洗,避免層間上皮植入
‧術後局部給予抗生素及營養劑
8.
角膜血管翳出血(bleeding of limbal vascular pannus)
原因:‧角膜緣有血管翳
‧角膜直徑小
‧角膜瓣直徑過大(>9.5mm)
預防:‧可適當縮小角膜瓣直徑
處理:‧止血
‧沖洗
9.
角膜瓣層間異物殘留(Interface Debris)
見彩圖5-9。
原因:‧來源於結膜囊油質,敷料、棉籤或空氣中的細絲,睫毛,手套上的滑石粉,刀片及刀頭上的金屬碎屑,血液等滯留於層間,沖洗不徹底所致。
預防:‧手術室安裝空氣淨化設施,術前充分沖洗結膜囊,術中將手套上的滑石粉沖洗乾淨,手術臺上使用一次性不含棉絲的敷料,上刀前用濕棉簽輕拭刀刃,手術後徹底沖洗層間。
處理:‧手術後立即在裂隙燈下進行傷口檢查,如有異物及時沖洗及取出。
10.球結膜嚴重水腫(chemosis)
原因:‧反復負壓吸引
‧多見於雙眼手術的第二隻眼
‧病人過度擠壓眼瞼
預防:‧避免過度操作及反復吸引
‧手術前準備應避免過度刺激
‧對過度擠眼者,可服用少量鎮靜劑
處理:‧用吸血海綿自前向後慢慢按摩水腫的結膜
‧等待30~45分鐘再試一次
‧如均不成功可推遲手術,不可勉強,以造成假性吸引
11.結膜下出血(subconjunctival hemorrhage)
原因:‧負壓吸引導致結膜下血管破裂
預防:‧手術中避免受術者過於緊張
‧避免過度負壓吸引
處理:‧無需處理,可自行吸收
12.角膜瓣對位不良(corneal flap dislocation)
見彩圖5-10,彩圖5-11。
表現為角膜瓣重定後,切口兩唇間的縫隙寬窄不均,標記線錯位,扭轉側蒂部皺褶(貓耳征),瓣細小皺褶。蒂位於鼻側的角膜瓣較蒂位於上方的角膜瓣易發生移位及對位不良。
原因:‧角膜瓣蒂窄,重定時瓣扭轉所致
‧術中角膜瓣下液體未完全排除,致角膜瓣貼合不良
預防:‧細心復位
‧手術完畢將角膜瓣下液體吸乾
處理:‧將瓣掀開,重新復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