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發展史

Jose Barraquer(1949)提出冷凍角膜磨鑲術(Freeze keratomileusis),此技術為:用一微型角膜刀切下一300μm厚的角膜帽(Cap),用特殊設計的冷凍車床技術(Cryolathe technique)加工角膜帽,根據擬矯的屈光度,切削一定量的角膜帽中央部基質面的角膜基質,角膜帽重定並縫合,角膜前表面變平,降低角膜屈光力,矯正近視。

Barraquer, KrumeichSwinger(1986)報導BKS非冷凍角膜磨鑲術(Non-freeze keratomileusis),即用微型角膜刀切下一300μm厚的游離角膜帽,將其上皮面向下,置於特製的負壓筒座板上,座板分凸和凹形。再次用微型角膜刀在角膜帽的基質面作角膜切除。矯正遠視,用凹性座板,切除角膜基質周邊部,角膜前表面變陡峭;矯正近視,用凸形座板,切下角膜基質中央部,角膜前表面變平。不同的屈光度選用不同的負壓筒。

Krwawicz(1964)Pureskin(1966)提出切開角膜帽或瓣後,在基質床上切除中央部組織,然後角膜帽或瓣重定,為原位角膜磨鑲術(Keratomileusis in situ),亦稱為角膜中央部基質切除術(Central stromectomy)

RuizRowsey(1988)用在軌道上由馬達驅動齒輪、高度可調的負壓環的微型角膜刀製作的角膜帽取下存放於Petri盤中,再次用微型角膜刀在角膜基質床中央切除一盤形小鏡片,最後,角膜帽恢復原位。鏡片的厚度與擬矯的近視屈光度成比例,據此設計了計算圖表。此新型的微型角膜刀操作容易,切開的角膜基質床光滑,切除的鏡片厚度可調,明顯優於以往手控的微型角膜刀,因此,稱為自控角膜板層成形術(Automated lamellar keratoplastyALK),亦稱為自控板層原位角膜磨鑲術。

TrokelStephen(1983)首先開始用193nm紫外輻射的氟氬準分子雷射切割小牛的角膜組織,能量密度為1Jcm2切割角膜表面1μm深度,發現此雷射可精確地切削角膜且鄰近組織無熱損傷反應,並設想用ArF準分子雷射改變角膜的前表面曲率來矯正近視、遠視和散光,為現代雷射眼屈光外科手術奠定了基礎。

McDonald(1989)Seiler(1989)分別首次用波長為193nm的準分子雷射切削角膜(Photorefractive KeratectomyPRK)矯正近視。700例以上的近視矯正結果,由美國FDA隨診2年的臨床驗證表明其安全有效。

Buratto(1990)首先將自控角膜板層成形術與準分子雷射角膜切削術兩者相結合,用微型角膜刀切一角膜帽,在角膜帽的基質面行準分子雷射切削,畢,角膜帽複定。此稱為準分子雷射角膜磨鑲術(PhotokeratomileusisPKM)

Pallikaris(1990)以微型角膜刀切一帶蒂角膜瓣,翻轉角膜瓣,在角膜基質床上行準分子雷射原位切削,畢,角膜瓣復位,成為目前廣泛開展的準分子雷射原位角膜磨鑲術(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LASIK術克服了PRK術表面切削引起角膜霧濁、屈光回退及抑制以上情況而長期使用激素造成的激素性高眼壓等缺點和ALK術精確性和預測性差的不足,顯示出許多突出的優點,如術後眼部比較舒適、傷口癒合和視力恢復快、幾乎不發生角膜霧濁、術後不必長時間滴用激素、可矯正的屈光度範圍大和屈光回退少等。這些優勢使其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

 (李志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