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夜間近視,虛影及視物模糊 夜間或暗環境下,瞳孔擴大,此時,經由角膜周邊區進人眼內的光線相對增加,由於周邊較中央屈折力大,使平行光線提前聚焦而位於視網膜之前而產生近視狀態,即夜間近視(night myopia)。成功的散光角膜屈光術後,角膜中央區成為規則球面,角膜地形圖上切削區呈現為橢圓形的等高線區域,其短軸與術前最陡的角膜徑線一致。這樣,更容易受瞳孔擴大的影響,在中央區較清晰的物像旁疊加周邊較模糊的物像,病人可感受到物像旁有虛影或視物模糊。
2.
夜間眩光和光暈 其主要原因是角膜光學切削區直徑過小,角膜中央區經雷射球面切削後較周邊變平,以及雷射切削偏中心,角膜“中央島”等導致視網膜成像質量下降。一般認為,6mm直徑的光學切削區可有效控制術後夜間眩光和光暈的形成。較高度數的近視矯治,因其切削區直徑縮小而更易產生術後夜間眩光和光暈症狀。角膜屈光術前有必要測量自然光及較暗光線下瞳孔直徑,對於術前瞳孔直徑較大且近視度數較低的病人,有必要採用6mm以上直徑的光學切削區,以減少夜間眩光和光暈的發生。
3.
對帶狀光檢影法的影響 無論在角膜屈光手術前還是術後,大多數醫師都喜歡通過觀察順動光影來中和眼屈光度。角膜屈光術後散光的檢影,通常使用負柱鏡逆動光影技術,這種技術可使周邊較陡角膜對檢影結果的影響減少。角膜屈光術後,由於角膜中央切削區和周邊非手術區存在界面,切削區不規則而出現光帶中斷或光影歪斜。在散瞳檢影時,應正對眼軸,重點觀察中央3mm區域的光影,以避免因出現剪動或不規則光影而誤認為散光。
4.
對自動驗光儀檢查結果的影響 近視角膜屈光手術後,由於眼調節作用的增強而使自動驗光儀的測量誤差增加,其測量結果與主覺驗光的符合率降低。充分麻痹睫狀肌雖可減少這種誤差,但因瞳孔散大,可增加周邊角膜對驗光結果的影響,此時,可在眼前加一小孔模擬小瞳孔狀態以消除這種影響。
5.
散光表及裂隙片的使用 對於準分子雷射屈光性角膜術後矯正視力不滿意,檢影檢查有困難及懷疑有不規則散光者,可用散光表及裂隙片進行檢查。使用散光表檢查前,先用球鏡儘可能充分提高視力,再用雲霧法加正球鏡片使視力變為0.5左右,辨認散光表上最黑及最銳利的線條,在此線條的垂直方向加負柱鏡片直至所有的線條達到相同的清晰度,然後減少正球鏡或增加負球鏡屈光度直至達到最佳視力。裂隙片為中央有長25mm,寬2mm裂隙的黑色圓片,相當於拉長的針孔片。檢查前先用球鏡片矯正至最佳視力,然後加上裂隙片旋轉達到最清晰的狀態,再調整球鏡片以進一步改善視力並記錄與裂隙平行的徑線上所需的屈光度;隨後將裂隙旋轉90o,調整球鏡片至視力最佳狀態並記錄此方位的屈光度。例如,裂隙位於180o時,球鏡度為-3D,位於90o時為-5D,則最終驗光結果為-3.00DS-2.00DC
× l80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