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射近視最新發展  前導波系統與像差◄

回 媒體專欄─中國時報清單

美國一年有上百萬的人口接受雷射近視的手術。國內至1997年開放雷射近視為合法醫療行為之後,目前也有十幾萬的人口接受過此項手術。目前雷射近視最熱門的話題,除了雷射光斑的優劣選擇之外,前導波應用來解決像差(aberrations)的問題是一個重要的關鍵。

所謂像差即是物體的光線成像於視網膜上需經過眼內不同組織的折射,所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像差異度或清晰度。人類的視覺像差分為八級,其中角膜所造成的低階像差約佔了85%(第一級至第二級),眼球後端水晶體、玻璃體、視網膜尚有15%的高階像差(第三級至第八級)。傳統的雷射近視只能處理角膜85%的像差(如近視和散光),因此術後的視力品質通常只能達到0.8至1.2。若能在術前用前導波系統來診斷出眼球後端15%的高階像差,並將其數據輸入準分子雷射系統同步治療,理論上即可大大提昇術後的視覺品質,由原來的1.0達到2.0或甚至更高。

筆者日前參加在雪梨舉行的世界眼科醫學會中,曾與美國明尼蘇達大學臨床眼科教授Richard Lindstom求教,依其臨床經驗提出:「結合前導波與大、小光斑雷射系統的臨床結果,效果的確優於傳統的雷射近視治療。」另外,美國杜蘭大學臨床眼科教授MargueriteMcDonald亦提出相同的看法。但是前二位學者所提供的臨床數據,其研究對象皆是350 度以下的低度近視,在高度近視方面的研究尚未出爐。

美國食物藥品管制局(FDA)目前也只准許前導波系統應用於700度以下的低度近視;但是在亞洲,約三分之一的近視人口皆為700度以上的高度近視,因此針對台灣的近視族群,前導波系統結合雷射儀器的雷射近視系統,並不見得會優於傳統的雷射儀器。以筆者的估計,前導波系統應用於高度近視患者的成熟時機尚需二年的時間。

然而,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中Wilmer眼科機構Terrence OBrien教授提出,像差的解決其實並不容易,因為目前雷射近視的手術過程就會造成像差的產生。因為最新的雷射近視手術(LASIK)是將角膜上層先翻開再執行雷射於角膜內層,結果原來的凸狀角膜球面(Prolate)會變成扁圓狀角膜球面(Oblate),這二種手術本身造成的像差,並無法在術前用前導波系統診斷評估,這樣一來會使前導波系統結合的雷射近視治療的效果大打折扣,尤其是針對高度近視患者的誤差更為顯著。

總而言之,雷射光斑的改良、前導波系統對於術前、術後像差的診斷及治療,將會使雷射視力矯正手術效果更臻於完美。

(作者張朝凱為台北諾貝爾眼科診所醫師、國立台北護理學院助理教授)

回 媒體專欄─中國時報清單


版權所有/張朝凱 醫師 本網頁各鍊結標題及鍊結內容歸原權利人所有